跳到主要內容區

歷史場域介紹

n01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全區配置導覽

1864年打狗正式開港,從壽山山腰湧出的山泉水,流經登山街60巷到港岸邊,成為商船取得淡水的地方,取名打水灣。
1886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為強化打狗港防務,於壽山興建大坪頂砲台,1889年向英國採購的3尊阿姆斯壯後膛砲,以人力沿登山街60巷的石階古道運送上山安裝。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亦曾登踏古道俯瞰港灣美景,1925年開始闢建壽山紀念公園,登山街60巷古道遂變身為俯瞰港區的「展望道」。
哈瑪星築港時期,在古道東側闢建2處平台,作為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。二戰結束的1945年轉為高雄港務局的官舍。
數年後,來自中國的軍眷及城鄉移民陸續遷入,在山坡空地上自力搭建簡易房舍,形成山城聚落。古道西側聚落目前仍保持完整,東側的建物則已大部分拆除,留下局部的牆、柱及花磚。1998年撥給中山大學作為校地。


c001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1、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區和防空壕

所長官舍(現為中山大學職務宿舍乙棟)位於上方平台,建有二樓木造洋房與汽車車庫;工務係長官舍(即現場域)位於 下方平台,建有木造平房,基地東側留存一座工法精緻的防空壕。
此石砌防空壕建於1938年,是挑選壽山出產孔隙小、材質硬的石灰岩,並以人工裁切及打磨成四角錐形的「間知石 」,採日式「谷積法」堆積而成。防空壕的兩個方形入口,在邊角地方以四方形石材堆疊,又稱為偶石,為日式的 「算木積法」。防空壕內部採用鋼筋水泥砌面,以抵擋空襲炸彈。

top


c002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2、機槍堡

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,日軍在壽山成立高雄要塞司令部。 1944年,美軍開始密集轟炸高雄港,造成港內大量沉船, 要塞工事損害嚴重。
1945年2月,日軍成立陸軍獨立混成第100旅,進駐高雄要塞。由於日軍獲得情報,美軍攻下呂宋島之後,計畫從高雄登陸,因此展開壽山防禦工事, 在山麓道路入口,建造機槍堡。 1945年2月至8月期間,日軍在壽山地區建造大量機槍堡。 現今除了這座機槍堡,在壽山國小、萬壽路與興國路交叉口、旗後山、左營龜山等,也可找到日軍機槍堡。

top


c003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3、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駁坎

此駁坎約建於1938年,選用壽山生產的石灰岩,挑選孔隙小,材質硬的大塊石灰岩,以人工裁切及打磨後,採日本石垣堆積工法的「谷積法」,以傾斜方式堆疊,施工時要求平直斜邊線及平順的弧度,作工精緻,應是日本工匠作品。
同期建於汽車道路旁及係長官舍區的硓咕石駁坎,採用本地的硓咕石,粗糙表面僅略作磨平,採用「野面積」法所堆砌的駁坎。

top


c004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4、壽山清代古道

清代時期的打狗山(壽山,以大坪頂砲台為中心,對外有4條古道,文史學者命名為哨船頭古道、鹽埕埔庄古道、內惟越嶺古道、柴山部落越嶺古道。 哨船頭古道以清代大坪頂砲台旁的打鼓山營盤的南營門為起點,由東南向下山,經壽山 館位置,向南至登山街60巷古道,經過登山街、哨船街至雄鎮北門砲台。此古道也是運阿姆斯壯後膛砲至山上的古道。
清代古道原為泥土路,陡峭路段鋪設打磨及切邊之硓咕石,日治時期已改為階梯步道,並經不同時期的修繕,古道兩側的硓咕石駁坎,為戰後居民所建。現於古道上方大葉欖仁處,仍可見早期的健硓咕石路基。

top


c005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5、山城聚落的記憶

1954年起第一批山上防空部隊的軍眷住進此區域,共7間宿舍。第二批住戶是浙江人(含大陳島人,住在古道上方,形成浙江方言聚落,約10戶。第三批住戶是湖南、湖北的退伍軍人,住古道的兩側,約10戶。 1977年賽洛瑪颱風,吹垮山城聚落的簡易房舍,災後重建房屋,再遷入第四批移民,以台南縣、澎湖縣的城鄉移民為主。
本區域的浙江人(含大陳島人及湖南湖北人,大多擔任鼓山渡船場的船夫或是漁市場搬運工。此平台在1960年代,是人力航船的建造基地,由一位劉師父在此地造船,從外地買入材料,人工裁切、定型、油漆 ,約建造了15艘人力舢舨船,再以人工搬運至碼頭下水。當時鼓山渡船場的人力航船,浙江及大陳島的船夫用單槳划船、湖南湖北退伍軍人的船夫用雙槳划船,形成特殊人文景觀。台南縣、澎湖縣的城鄉移民 則大多從事漁事工作。

top


c006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6、戰時指揮所便道與硓咕石排水道

此階梯步道為日治時期興闢之硓咕石砌步道,僅14公尺,下接清代古道,研判這條石砌步道是二戰期間美軍轟炸時,高雄築港出張所所長 由官舍通往壽山山麓戰時指揮所的快速便道。
步道北側有一處三面陡硓咕石砌面的排水道,是1938年高雄築港出張所 官舍坡地工程施作的。

top


c007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7、硓咕石排水道

1938年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坡地工程施作此硓咕石排水道,水 道兩側及底部共三面為硓咕石砌面。經當地耆老指出,1954年 初遷至此地,該排水道即已存在,原先與上方的天然山溝相接 ,後來退伍軍人在排水道上面建房子,大雨時排水道的水流湍 急,經協調政府部門後,截斷上方排水道,將雨水引流至登山 街60巷新做的路邊排水溝,保存此硓咕石排水道。

top


c008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8、打水灣水道遺跡

登山街60巷的歷史場景,是軍事古道與打水灣 ( Freshwater Creek)水道的交會處,歷經百年,仍留有歷史殘跡。
水源地位於壽山館後方山坡的密林內,海拔60公尺至80公尺。因地勢關係,天然泉水分別流向登山街60巷下方,及中山大學西子灣校區。
水道上段有缺硓咕石砌跌水及護坡,中段有磚石砌護坡,下段有硓咕石面溝壁,形成一條具有堆疊歷史的水道。水道附近漫流成自然濕地,有莎草、銅錢草、姑婆芋等濕地植物。

top


c009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09、二戰後的山城居民遺跡與二戰蓄水池

本場域在日治時期為古道旁的山坡林地,二戰後的退伍軍人在山坡地上建屋自住,有花磚階梯的建物,為孫姓退伍軍人興建的房屋。蓄水池下方,為秦姓及羅姓退伍軍人興建的房屋,兩位以前均在鼓山渡船場當船夫,划人力舢舨船為生。
中山大學接收土地後,於2009年拆除建物,現場所見為保留下來的建物遺跡。
山城居民敘述,登山街60巷住戶原本喝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,泉水全年不中斷,約1991年才改用自來水。
山坡的蓄水池由4個小池子連在一起,為日本人興建。水源地在壽山館上方山坡,以鐵管引山泉水至此蓄水池,另用鐵管連接至山下,供應西子灣防空隧道群及哈瑪星居民取用。水池原本沒有蓋子,方便居民清理雜物,2013年中山大學為防止意外,將蓄水池封頂。

top


c010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10、清代古道與日治展望道

登山街60巷是壽山大坪頂砲台與哨船頭雄鎮北門之間的清代古道。 1905年,台灣總督府在壽山山腰建造貴賓館,作為日本皇族到打狗的住宿賓館。
1912年哈瑪星完成填海造陸,住進大批日本人。1918年打狗市區計畫變更圖上,將登山街60巷通往貴賓館清代古道,標示為「展望道」,成為日本人假日登山的展望道。
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(後來的昭和天皇)造訪打狗,住宿貴賓館,後改名壽山館, 打狗山也改名壽山。 此平台前方視角與上方壽山館的相同,為1923年日本皇太子所見的高雄港景觀。

top


d001

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

登山街60巷歷史資料

d002

d003

d004

d005

d006

d007

d008

d009

d010

d011

d012

d013

d014

d015

d016

 d018

d019

d020

d021

d022